作者:時間:2025-06-12
生物多樣性保護已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議題。2024年,中國政府發布《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》白皮書,明確提出"堅持綠色發展,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"的戰略方向。國家發改委、能源局聯合印發的《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》特別強調,要"統籌能源安全與生態保護,推動能源項目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協調"。這一系列政策導向,標志著我國能源發展正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,向"質量-效益-生態"三位一體協同發展轉變。
在這一背景下,京能清潔能源作為首都能源國企,以創新實踐回應時代命題,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,探索出一條"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互促共進"的特色路徑。公司建設的多個項目不僅提供清潔電力,更成為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,實現了"一度電"與"一片綠"的共生共贏。
內蒙古查干淖爾:荒漠中的"風光"生態綜合體
在京能清潔能源內蒙古查干淖爾100萬千瓦示范項目現場,呈現的是一幅現代能源與古老荒漠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。該項目創造性采用"三圈層"生態布局:內圈為風光發電核心區,中圈為灌草結合的生態修復帶,外圈為沙障固沙防護區。通過這種布局,項目不僅實現了年發電量約20億千瓦時,更修復荒漠化土地1.2萬畝,植被覆蓋率從不足15%提升至43%。
京能清潔能源風光治沙成果
官廳湖畔:與候鳥共舞的風電藝術
在北京官廳水庫周邊,京能清潔能源的82臺風機如白色巨人般矗立,卻與每年遷徙至此的300多種鳥類和諧共處。這得益于公司創新的"生態友好型風機布局技術":通過雷達監測與鳥類遷徙大數據分析,調整風機排列走向,留出寬度達500米的"鳥類飛行走廊";在鳥類繁殖季節,智能識別系統可自動降低相關區域風機轉速。
更令人稱道的是,公司在風機基礎周邊種植了沙棘、紫穗槐等漿果植物,為候鳥提供補充食源。環保部門的監測報告顯示,項目投運后,官廳濕地鳥類種群數量非但沒有減少,反而新增了11種記錄。這種"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修復自然"的實踐,使官廳風電場成為"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"理念的生動注腳。
守護北京水源地的綠色引擎——京能清潔能源官廳風電場
在生態文明新時代,能源企業的使命不僅是點亮萬家燈火,更要守護萬物共生。京能清潔能源將持續探索"電"與"綠"的辯證關系,讓每度清潔電力都承載生態價值,為美麗中國建設譜寫更多綠色篇章。